申請年級:10年級
學生名字:Daniel

就讀心得分享

前言:

 

在這裡我先說出我來到美國前想像的情形好了:學生都是些頂尖的資優生,大家都很勤奮向學,可以一起討論課業,我能找到許多數學能力勝過我的"強者"。這是我的想像,那麼實際情形又是如何呢?我必須說,其實我真的有點失望,因為在這間學校,數學有到達各位同學水平的其實寥寥無幾。給各位一些概念,這間學校在美國排名大概20多,我並不是很清楚最頂尖的幾所學校,所以也不敢斷言,但是就這間學校來看,對,也許才10年級就上到微積分,但是他們數學有比各位強嗎?並沒有,他們懂得最直接的概念,各科都是,他們知道這個名詞的定義,這個符號的意思,但是你要他們多轉幾個彎,他們沒辦法,所以要多次轉換的數學題目,他們連算都懶的算,直接告訴你他不會。如果把衛道隨便一次的數學小考翻譯成英文給他們考,我相信80%以上的人會不及格。在這裡常常聽到有人抱怨升上10年級後課業多重,作業多多,我心理都忍不住暗想,你們有體會過什麼叫作課業繁重嗎?真的要說美國人跟亞洲人哪個平均起來比較聰明,我可以很確定的說:亞洲人。很多人說這個世紀是亞洲人的世紀,此言不假,在我們學校,成績頂尖的絕大多數都是亞洲人。並不是說美國人多差,但是說到讀書,亞洲人真的是專家。可是,既然這樣,為什麼世界霸權仍在美國呢?人才的集中固然是原因之一,教育體制也是個很關鍵性的因素。

 

美國&台灣教育方式的差異:

 

要指出兩者最大的差異在哪裡,從考試中可以看出,它顯示了兩種體制希望得到的學生。先說亞洲的吧!亞洲學校的考試,重的是"記得"。考試內容都是你"記得"什麼,你"記得"這個內容,你"記得"這個例外,你"記得"這個題型,你"記得"這個年代,你"記得"這兩件東西會起反應。對,他顯示你對你的課頁下了多少功夫,你不去記你就拿不到分數。我只想很簡單的問一句,你"記得"這些東西,然後呢?一個人的腦中資訊網能比網際網路複雜嗎...?你記得的這些東西,網路上、書上找不到嗎?有那麼多的文獻紀錄保存,你有必要去記得辛丑合約賠款多少?有元素表,你何必去記得氫的分子量是1.008?這些都是已知事實,我並不是說都不用記,也不是說考試時該開台電腦讓你連上網路查資料,可是我們花費時間記下這些資訊到底要然後?尤其當這個科目跟你的未來沒有關係時。舉例:你要一個未來將成為廚師的人記得孔子思想做什麼?你要一個國文老師上課的時候用到cos75度嗎?當亞洲的學生拼命往腦袋內塞下這些資訊的同時,他們喪失的是什麼?答案是,自己的想法。

 

思考、領悟、然後運用,這是人類文明能產生、能發展的原因。人類之所以能不斷進步,靠的不是背頌已知道的東西,而是以那些做為底,加上自己的看法,創造出更進一步的東西。人若只是反覆著背誦他人的知識,永遠不會有新的東西出現。原本有的知識都是一樣的,但是個人的看法與理解不可能完全相同。這就像如果大家都同意光是"",而沒有人去懷疑光是"粒子"的可能性,那光的二元性就永遠不會出現。這個例子對還在學習階段的我們可能顯得有些不切實際,所以我換個方式說好了,直接拿我們這次的考試做例子。我們的英文段考很有趣,他總共150分,其中100分是一篇作文。這不是像什麼"我最敬佩的人"或是"最難忘的夏天"之類的題目,這作文不是請你抒發你的情感,或是考驗你的修辭能力。他給了四個題目讓你選,我選的是"在這學期我們所讀的文學作品中,描述了主角對家的情感以及離開家後的轉變,請根據這些書籍,訴說家是什麼?他對人能產生什麼影響?" (我先說這是我的看法,不代表他正確) 我認為,這種題目能考驗一個人的分析以及表達能力,如果一個人無法在閱讀後思考作者想表達的意義,或是歸納出各個作家作品的異同,那他充其量不過是"看過"而不是,看懂。有人可能會說,台灣的考試也有閱讀測驗阿,有差嗎?我會說,有!這兩著的差異在於,人要知道的應該是"自己"認為作者想表達的內容是什麼,""對這本書的理解是什麼,而不是"出題者"認為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出版商"對這本書的理解是什麼。大家應該都有這種經驗吧?明明覺得這個選項也沒錯,老師講解以後我還是認為是這樣ㄚ!原因出在哪?因為很多東西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對或錯,縱使很多人認為是這樣,不代表帶給每個人的感受就是這樣。誰規定艷紅的太陽就一定要代表著熱情,他難道不能代表血紅的冷酷嗎?老師對我的作文的評論,會出現,有趣的論點之類的,不是在說我寫的好(我分數也沒很高),但是我覺得,能想到別人沒想過的,能分析別人沒這樣理解過的,這不就是創新的來源嗎?為什麼要抹殺這些呢?另外還有歷史考試,其中50分是選擇題,另外50分一樣也是作文,他的題目是:請比較鄭和下西洋以及歐洲地理大發現的異同,並舉例。這跟台灣的考試"下列敘述何者正確"的差異在哪裡呢?這樣解釋好了,如果有個選項是都以貿易為目的之一,那在台灣這會是個對的答案,然後就沒了。但是如果要寫一篇文章,那我可以舉出例子說明朝貢貿易的體系中宣揚國威才是重點,貿易是有,經濟效益其實不高。大概了解其中的差異嗎?一個是問事實的"真假",一個是問對已知事實的"看法"

 

另外,數學跟科學的部分,差異如果粗略來看可能只有難易度的不同。真要說的話可能是出題者的"心態"吧!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在台灣我考試時常常有種感覺,覺得出題老師似乎認為每個人未來都是要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當然,希望同學熟讀沒有不好,可是考些上課沒提過的東西,又不是能靠分析判斷出來的,我不懂這個用意在哪,如果說這是選修課程也罷,畢竟那是同學出自"興趣"而學習的,可是這"必修"課成難不成還要同學自發性去加深加廣,或是變向強制同學到補習班(這個我之後會提到)去?在美國,他們的考試確實比較簡單,但是我自己的看法...如果不是未來要走的路,夠用不就好了嗎?

再來我分析一下整個考試系統,在台灣,同學為了一分兩分爭的你死我活是常見的事,我也曾經身陷其中。再加上,兩次段考加起來占了30%,期末考更是占了40%的學期成績,導致同學們考試前總是膽戰心驚,考完試後總有人痛哭流涕低頭不語。我不清楚其他學校試什麼情況,至少在我們學校,我們一學期就這麼一次期考,而他占的比例是20%。當然這有好有壞,""的是平常考試失常也會影響學期成績,不像在台灣偶而一兩次小考"爆了"沒關係,好的是你即使期考失利也不會導致你一整個學期的心血白費。這裡的成績不像台灣要比較到小數點後兩位數,你的成績就是A+ A A- B+這樣往下排,你拿93.4跟我拿93.2我們的成績是一樣的,我不用為了這一題猜錯而心情低落老半天。當然,有人會認為,那這樣我比別人多出那一分作什麼?那我要問,你比別人多對了一題,難道就代表你懂的知識比較多嗎?恐怕不盡然吧?

 

作業=不斷的腦力激盪?

 

再來要說到作業 (一樣數理部分不多談,數理的差異不在這部分),首先我一定要聲明,美國並沒有說功課很少很好混,別被誤導了,我在這裡花在功課上的時間差不多台灣的兩倍以上。先從英文說起,各位可以把它當成我們的國文課來比較。我們英文最常出的作業(當然也有背單字,這就跟台灣差不多,只是字比較難)是請你晚上看一段小說,隔天到課堂上做討論。恩我們基本上英文課沒有所謂的課本,我們的教材就是小說。這種"半預習"式的作業還是回到我的核心看法---思考。如果你沒有先想過主角做這件事、說這句話的用意是什麼,你隔天是不可能有辦法參與討論的。試想一下,如果上國文課,是大家前一天先讀一下課文,思考一下內容,隔天討論一下大家的看法,作出個作者想表達什麼的結論,會不會比較有趣,吸收比較多呢?這不見得要是對論說文之類才能有的作業模式,例如我們現在在看的莎士比亞劇作:馬克白,作業內容就會有分析馬克白說話的內容顯示了他的個性是如何?這種作業並不輕鬆,需要花時間思考,可是這種作業能訓練你的分析、歸納、舉證的能力。為什麼我似乎不斷的在強調這些能力呢?因為這些才是人能夠成功,能夠進步、能夠有所發展的原因,而不是"記憶力"阿!另外一種作業就是作文,通常是讀完一整本小說後要對某個主題做分析,雖然每次都把我搞的神經緊繃,因為真的需要做足功課才能辛苦完成,但是每次做完以後我都會有種對整本書有更深入了解的感覺。因為當你要舉證時,你必須對書中的某段話再做分析,你要對別人講解一件事時,你必須先徹底了解他。這個過程不是只讓你對"這本書"更加了解,而是讓你對這個"過程"更加熟悉。怎麼找出讓人信服的例子,怎麼做出能讓人認同的分析。在台灣我們聽老師的講解,你要了解這篇文章可能沒問題,可是你以後看一本書時,誰來幫你解釋這段話的含意?再來說到歷史(他們的歷史有點綜合社會),期中一種作業跟英文有異曲同工之妙,請你先預習一段內容(或是看網路上一篇文章)後回答問題,闡述你的看法。(例如你對XXX對於羅馬帝國的評論的看法是?)另一種作業是"project",我舉其中的兩次做為例子。第一次是針對法國的Burka Ban,也就是禁止在公共場所蒙面做一段5分鐘左右的影片。我們首先要了解法國政府下令的原因,伊斯蘭教徒反對的理由,贊成的伊斯蘭教婦女的看法,反對的看法。再來我們其中兩個人分別代表支持與反對的一方,提出對自己有利以及對對方不利的論點。我不知道這聽起來會不會很複雜,可是當你未來要項大眾說明你的理論或是你的意見時,這些都是必備的。值得一提的是,外國非常注重著作權,我們做報告若要引用一定要清楚標注出處。在台灣做報告實往往都是所謂的"複製貼上"模式,整個報告裡面幾乎找不到所謂"自己的話"。說難聽點,在台灣學校所做的報告往往還停留在"資料蒐集"的階段。另一個project的題目是How barbaric are the Barbarians? 主題是討論蒙古帝國到底是不是個野蠻民族建立的蠻夷之邦。這個報告有趣的地方在於,資料來源是有限制的,我們必須在同樣的資料中,製作出屬於自己這組的報告。這也說明了,縱使接收了同樣的"資訊",人們消化後轉化出的"理論"也不會相同,有人能舉出各種例子證明蒙古人是野蠻粗暴的,同樣也有人支持蒙古其實是個開話文明的民族。很多事請本來就沒有是非對錯,無奈台灣教育崇尚"唯一解",即使是問答題也無法讓同學充分發揮,所求的還是那個"特定的解答",扼殺同學多方面思考的能力。

 

美國高中強調因材施教”, 而不光是考試分數!

 

好啦終於要說到數理方面了,這個部分跟台灣最大的差異就在於"能力分級"。這個制度的好處很明顯,每個人依自己的能力上適合自己的課程,數理強的人不需要等待在數理較弱的人,而數理較弱者也不必苦苦追趕強者。但是這個制度若直接搬到台灣"可能"會產生一個問題,有家長可能會質疑,為什麼別人的小孩在上微機分,我的小孩卻還在二元一次方程式?雖然在台灣高中以下教育還沒有這種制度(應該?),但是若把目光放到補習班,很多同學去補習,不就是怕"這個東西別的班(學校)有教我們沒有"嗎?如果抱持這著種別人有學我就一定也要學,別人知道的我不能不知道的心態,逼著自己樣樣都要好,科科要精通,一個人還有時間發展他的"專長"嗎?說到專長就不得不說到大學的入學考試。在台灣,進入大學的考試有兩種,學測和指考,而且目前的政策是希望透過學測進入大學的學生比例增加,理由是不希望學生只會考試,但是這卻反應出一件很有趣的事。說穿了,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往後的工作,而你的工作正是你的"專業",你如果要擁有"專業",那麼你就必須對某方面特別付出,特別專研他,而其他部分則顯得沒這麼重要。我如果是個科學研究中心的負責人,那麼當我在選擇人手時,我所看重的會是他的科學表現,而不會是他對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有什麼見解,他對國文的了解只要我有辦法和他溝通就好了,他歷史的知識除了要知道現在是西元2013年以外真的也不需要太多。發現有趣的地方了嗎?既然需要的是專業?那麼,為什麼申請大學時卻想要著重在這個說好聽是"多元方展",說難聽是"通通都得會"的學測上呢?美國的SAT subject test,除了SAT的英文跟數學是大家都要會的以外,一個人任選三科考,如果拿我自己舉例,我很清楚我社會科只要在學校成績維持住就可以,到時候subject test我可以全部選數理方面的科目,我這幾年高中生活能專心朝這方面發展。台灣在申請學校時就要同時選擇科系(專業),但是考試反而要"多元",實在有些矛盾。有些人可能會質疑多元學習樣樣通有什麼不好?可是除了小學老師,有多少職業是需要樣樣通的?如果有本事樣樣通,為何不要專心在某方面成就精通呢?

 

美國高中: 互動式的討論上課方式增進學生思考能力

 

再來就要說到最重要的上課方式了,雖然這方面各位應該或多或少都有些概念。在台灣很典型的授課方式:老師霹哩啪啦,同學悉悉唰唰(筆記聲),有句開玩笑的話---"老師永遠是對的,這會造成的結果就是老師上課一個地方搞錯,全班同學都錯了,而且還導致學生們習慣了接收了所謂正確的訊息,喪失了自己分析判斷的能力。在美國,老師扮演著帶領者的角色,他可能會起個頭,或者請同學們從某方面來看,然後讓同學開始討論,老師可能會說這是個特別的想法,或是這個想法可能哪個部份有問題,可是不會直接說這件事就是這樣看。如果是數學,那老師可能會請一位同學上台解題,然後再犯下錯誤以後再糾正,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做怎麼做;有時候則會拋出一個假設,詢問同學這假設成不成立,讓兩派互相辯論。學生該做的是學習如何學習,而不是學習如何聽話。不久前我的歷史老師對我說我上課有點安靜,我才驚覺我似乎在台灣養成了只要有人想說話我就沒必要舉手的習慣了。在台灣,常舉手的人有時被認為是愛現,其實能表達自己才是學習的表現。在美國,上課的氣氛比較活絡,的確有時候場面會失控,有時候上課效率沒那麼好,但是在自己真的思考過後,印象真的會深刻的多。在台灣,上課時的轟炸式教學,將一大堆的資訊丟給同學,有多少人上課時真的就懂了?又有多少人是把一本本的筆記帶回自己慢慢讀?如果上課真的只是單純的接收資訊,那麼老師的存在用意為何?在面前百一台電腦、一本字修書不就好了?老師的存在除了拋出資訊以外,最重要的應該是引導解惑

 

時時調整自己當學生的心態

 

還有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心態。在填寫直升意願前,有位同學詢問老師直升的利弊,而那位老師也很好心的把優點與缺點列出來(不過想當然爾,所有的缺點後都附加了一個不過”),優點的其中一項我一直記得-----“正課比較多。這就牽扯到一個很特別的現象,當別人(甚至我們自己)在談多元智能理論時,所說的是空間、邏輯、運動、藝術等。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這個多元智能成了國、英、數、自、社的代名詞。在學校中,科科好的人被認為是神人,這些似乎就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指標,在考大學時,這5個滿級分分別為15的科目誰也迴避不了。有人可能會反駁,認為申請大學時除了考試之外,推甄時的備審資料也很重要。可是這些資料也不過是這五科的延伸吧?我如果申請數學系,卻放了個全國美展的獎狀,你認為教授會看嗎?每年哈佛等名校拒絕數百名SAT2400(滿分)的學生,原因並不是錄取生也都滿分,這些人在其他發面能力輸給他們,而是在於這些學校很清楚這個滿分的人不見得比那些雖然沒考滿分但卻顯現出個人特色的人優秀。但是把眼光放回台灣,你能想像台大醫學院拒絕一位75級分的學生而錄取一位72級分的學生嗎?恐怕消息一出就群情激憤了吧!就這樣,台灣的高中生們往往就是在那一分的多寡間斤斤計較,說真的不能怪學生,因為現實就是如此,74級分和73級分能有的選擇差異是很明確的,每年看到許許多多的學生為了那少掉的1級分而重考,甚至效法國父革命,有沒有人停下來想想,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出問題了?

 

智育成績A不代表你是一百分的學生?

 

在台灣的學生必須面對一個很現實的情況:成績就是一切。除非是在特別的學校,否則若成績不好,誰管你鋼琴彈的多好?誰在乎你的繪畫技巧多高?所謂多才多藝、多方發展,都是建立在你課業成績好的前提下。有多少家長,多少老師真的有為學生的將來想的?真的只有在這些學科上表現優秀的才是人才嗎?我的死背功力還不錯,很好用,在台灣可以成功拿下分數,可是我從來沒有真的喜歡過這個優勢,他只不過代表我的大腦更接進電腦的記憶體。我敬佩那些繪畫功力一流的人,那是我無法到達的境界,我除了羨慕還是羨慕。可是有多少家長能看上孩子的這類優點?往往一句沒前途以後沒飯吃就否定了種種可能性。我們學校今年3月有一齣音樂劇,全部演員及樂隊都是學生,我在半拜託的情形下總算得已成為樂隊中的第二把長號。練習的過程中我真的嚇到了,猶記得在台灣看到歌舞青春時,看到他們的音樂劇選拔,當時心想這肯定是電影效果,萬萬沒想到,在這裡一切都實際上演了(當然不會上課上到一半起來跳舞…)。我們每天練習兩個小時,聽著這些不敢相信能完全靠手工製造出來的音樂,和演員合練時難以置信的歌唱技巧(我先在網路上看過,還真有幾分神似),心中真的滿滿的愉悅與不可思議。我從未想像過在高中生涯中有可能參與這類的活動,以前

 

 

延伸閱讀
美立達官方網站 http://www.go2travel.com.tw/index.php?lan= 
美立達歷屆榜單 http://www.go2travel.com.tw/index.php?page=sc1_history&lan= 
美國寄宿中學相關文章分享 http://talkclubblog.pixnet.net/blog/category/2768621

 

136298817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lkclubblog 的頭像
    talkclubblog

    美立達 遊學留學中心|20年專業權威 美國 加拿大 英國留學 遊學 美國私立高中 海外實習 證照課程 美國獨立教育顧問協會認證IECA

    talkclub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